教学案例
教学地点: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下设蒙古国立第18中学孔子课堂
学生中文水平:HSK3级
学生人数:21位
学生素描:蒙古国,九年级,中学生,性格外向,活泼好动。
教学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教学
教学时长:90分钟
教学目标:以掌握生词“寺”,了解与中国建筑中“寺”的相关词汇,例如“建筑”“斗拱”“飞檐”等;了解中国寺庙的建筑类型和风格,复习运用描述性句式表达建筑外观特征以及运用“对......感兴趣”表达兴趣点为语言目标;以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中正、数字文化等),对比中蒙传统建筑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为文化目标。以捏塑活动复现中国寺庙的建筑形态,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在小组合作中运用中文沟通,增强语言实践运用为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主动提及近期热议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并好奇地问我:“老师,游戏中有很多漂亮的“楼”,那些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我对游戏中文化资源的思考。通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发现其融合的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等传统建筑元素,为文化教学提供了具象化载体。于是我通过“认知-体验-实践”的教学设计,结合HSK3级水平中与地方、兴趣和建筑相关已学词汇“层、地方、爱好、北方、感兴趣、欢迎、爬山”,将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以山西延庆寺和河南少林寺为原型,开展文化体验课教学。同时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游戏中涉及的中国传统建筑,如“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帮助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对这些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中:我首先通过《游戏中的建筑奇观》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建筑层数、颜色和类型,画出感兴趣的建筑并说明原因。接着,阐释了寺庙的斗拱、飞檐、数字文化及“不用钉子”的榫卯智慧。随后进行互动游戏,学生指认视频中建筑部件(如飞檐、悬山顶)。核心活动“捏塑工坊”则要求学生观看捏塑示范视频后,动手用橡皮泥制作寺庙,过程中教师巡视互动,鼓励学生说“寺”并提问作品细节(如层数、地点)。最后,学生用中文介绍作品制作过程(借助句型卡),并利用剩余材料创作中国元素图案。
课后:以小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与蒙古包的异同和他们的理想居所。
教师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认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体验中国传统建筑,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有助于他们更生动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细节。学生在课堂中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知也有所提升。
案例点评:
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点,由此产生一系列思考,进而对相关资料进行大量汇总、整理,结合自己的研学,将知识点和文化点融入教学之中,最终通过深受少年学生喜爱的捏塑方式,深入浅出地将一节主题稍显晦涩的文化课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教学。
这一课的亮点在于:一、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了网络资源,通过对相关音视频资料的搜集、剪辑、制作,为学生呈现了直观的视听画面,引导学生完成了从听到说、从输入到输出、从观察到体悟的学习进程;二、教师将抽象的传统建筑文化概念与具体的“捏塑”创作结合起来,建立起了“难与易”、“学与趣”之间的链接,完全契合了少年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升华了学习体验,深化了理解和记忆,优化了教学效果;三、以创作出且能介绍个人捏塑作品为任务的任务型教学方法,避免了充斥着教师大段讲解的惯有文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为蒙古国中小学课堂的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式。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们能看到教师以示范为目的地在课前或课中学生创作时,也创作出一份作品,进而通过“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作品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中蒙建筑文化对比和思考,相信教学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记忆点和顿悟也会更加深刻。
(案例提供: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下设蒙古国立第18中学孔子课堂志愿者教师娄雅蕊;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