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院人物 | 与孔院结缘、以翻译为桥,做中蒙文化互鉴的践行者——专访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蒙方院长其米德策耶教授

前言:

在蒙古国,有一位学者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搭建起中蒙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是汉学家,是翻译家,是教育家,更是文化的使者。其米德策耶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蒙方院长,一直致力于蒙古国中文教育、中华经典译介与文化传播。他说:“我一生都奉献给了中文事业。”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四十多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持。本次采访,我们走进其米德教授的精神世界,聆听他与孔院、与中、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我一生都奉献给了中文事业”


其米德策耶教授与中文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他从蒙古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成为蒙古国最早系统学习汉语的学者之一。其米德策耶教授回忆道:“我原先学的是蒙古语文学专业,在我老师的影响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文选修课,从此与中文结缘。当时的选修课只有三个人。”这种偶然的选择,却成为他一生的使命。毕业后,他先是在蒙古国中央广播电台中文编辑部工作,担任记者,并与80年代赴北京语言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进修,成为80年代中蒙关系恢复后首批赴华深造的蒙古学者之一。他1991年出任蒙中友好协会秘书长,2006起在蒙古国立大学任教,2007年6月开始在蒙古国立大学孔院工作,任孔院首任蒙方院长。他说:我的职业轨迹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这个主题。”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认同,并为他日后深入汉学研究和文化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6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揭牌,其米德策耶教授任中心主任。他说:“我一生都奉献给了中文事业。”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一代蒙古汉学家使命的诠释。


与会嘉宾合影.JPG

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嘉宾合影



“翻译的过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多次访华之旅,尤其是走访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让其米德策耶教授对儒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在蒙古国把孔子的经典作品翻译出来”的想法也由此萌生。于是自2000年起,他着手翻译《论语》,经过潜心钻研、反复推敲,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翻译文稿,历时四年完成《论语》西里尔蒙古文翻译和出版。他坦言:“起初还担心蒙古读者是否能够接受。”毕竟,尽管许多蒙古人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对他的具体思想和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但令他惊喜的是,《论语》一经推出便连续三年畅销蒙古图书市场,成为蒙古读者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窗口。他说:“《论语》的出版,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其米德策耶教授1.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尤其重视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他曾在采访中引用孔子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指出这一智慧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孔子属于中国,孔子也属于全世界,《论语》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表示。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大会上曾指出:“人类要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顾和吸取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智慧。”其米德策耶教授对此深表认同。


其米德策耶教授书籍1.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书籍2.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部分代表作


此后,他又陆续译出出版《大学》《中庸》《孙子兵法》《孟子》等经典,2019年完成“四书”西里尔蒙古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成为蒙古国首位系统译介“四书”的学者。他曾在新华社采访中感慨道:“完成‘四书’的翻译是我多年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这句话背后,是近二十年的坚持与热爱。“四书”蒙古文版已入选“最受蒙古国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荣获蒙古国“金羽毛”文学奖。这是蒙古国优秀翻译作品的最高奖,每年仅有一人能获此殊荣。同时,他自2014年起主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里尔蒙文版翻译工作得到了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现已完成前两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第三卷西里尔蒙古文版的出版发行正在筹备中,第四卷的翻译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当中。在2024年翻译出版了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日三秋》之后,其米德策耶教授又开始翻译刘震云的另一本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预计将于今年出版。此外他翻译的林毅夫著作《解读中国经济》也将于今年同步推出。在翻译出版多本西里尔蒙文中国经典著作后,其米德策耶教授深深感到,梳理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用浅显语言介绍给同胞十分必要。于是,他以汉学家的视角,编写了西里尔蒙古文专著《我们知晓与不知晓的中国:思维和文化》一书,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该书已成为蒙古国汉学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案头参考书。


其米德策耶教授赴北京出席签约仪式1.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赴北京出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签约仪式


其米德策耶教授赴北京出席签约仪式2.jpeg

其米德策耶教授赴北京出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签约仪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赠书.jpeg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赠书


其米德策耶教授与新书合影.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出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西里尔蒙古文版首发式暨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


翻译工作不仅需要语言功底,更需要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其米德策耶教授常常为了一个词、一句话,查阅大量文献、与中蒙学者反复讨论,乐此不疲。他说:“我翻译的所有的书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自发去翻译的,自然也不会感觉到太多的劳累和辛苦。翻译的过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份快乐,感染了无数蒙古读者,也照亮了中蒙文化交流的道路。对他而言,翻译不仅是一项学术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要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首先要阅读其经典与文学


作为翻译家,一位深谙中蒙文化的学者,其米德策耶教授对文化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翻译与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他尤其注重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他指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仁爱”等理念,与蒙古的草原文化、佛教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蒙古文化中强调的“自然和谐”“集体精神”与儒家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不谋而合。这种文化上的共鸣,让他更加坚信翻译的价值——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其米德策耶教授始终秉持着“原汁原味”的翻译原则。他说:“作为译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想法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处理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跨越文化鸿沟。”在翻译过程中,他常常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正如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的那样,“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例如,中文中的“仁”“义”“礼”等概念,在蒙古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其米德教授的做法是:既尊重原文的哲学内涵,又结合蒙古文化的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他说:“现在的中文语言学习和研究的环境相较于以前我学中文的时候好多了。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困难很多,但方法总比困难多。”这种严谨与热爱,让他的译作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具备可读性与传播力。

其米德教授特别强调经典和文学翻译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他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道德理想往往集中地体现在其经典与文学中。因此,要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首先要阅读其经典与文学。”他自己正是通过翻译经典,深入理解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他也希望蒙古读者能通过他的译作,感知中国、理解中国、走近中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他的译作不仅在学术圈内产生影响,被多所大学列为教材,更深入蒙古社会,甚至成为企业家、政府官员的必读书目,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孙子兵法》,在蒙古国防大学、人文大学等高校被纳入必选书目。他说:“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汉语、看中国名著和研究中国。这是对我们汉学研究与传播人员最大的欣慰和鼓励。”他提到:“蒙古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蒙古国立大学的教授,他写了一篇关于道德的书,其中就引用了我翻译的书籍。”这种影响,正是文化经典翻译的社会价值所在。

“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汉语,孔子学院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之桥文化之桥和友谊之桥


2007年出任蒙方院长后,其米德策耶教授深入蒙古国重点高校及多所中小学,调研汉语教学情况,协助开展汉语教学和本土师资培训,为促进中蒙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建院初期,孔院面临诸多挑战:师资匮乏、教材短缺、社会认知度低。其米德策耶教授回忆道:“当时的蒙古社会对孔子学院并不了解,我们在汉语教学、文化推广、师资培训、本土教材研发、汉学研究、学术调查、讲座和会议、HSK考试、孔子学院奖学金推介、夏令营、冬令营、访华团等多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他始终坚信,孔院的使命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在蒙中两方院长们的带领下,在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语合中心、山东大学、蒙古国立大学以及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国立大孔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国汉语教学、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米德策耶教授说:“建院之初,正值‘汉语热’兴起,中蒙各领域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量汉语人才支持相关工作与文化往来。过去20年,孔院实现了显著发展,获得了蒙古社会广泛的认可、支持与欢迎,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历任院长的工作也均获得蒙古国教育部的高度评价。”


其米德策耶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发言.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出席首届“中蒙文明论坛”、第三届 “草原丝绸之路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蒙古国赴华留学生发展论坛、亚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首届 “草原丝绸之路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其米德策耶教授主讲《中国故事》专题讲座.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主讲《中国故事》专题讲座


国立大孔院在蒙古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教学点的中文教学和中文人才培养上,更体现在逐步融入蒙古国教育体系与社会生活中。他讲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又是蒙古国的邻国。”如今,汉语已成为蒙古国第二外语,令他欣慰的是,蒙古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孔院学习汉语,获得赴华留学机会,走上与中国相关的职业道路。更让他感动的是,他的许多学生如今在中蒙交流的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成为外交官,有些成为企业代表,有些成为文化使者。其米德策耶教授分享了一个例子:“我们国立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在国立大学工作,就通过在孔院学习了三年汉语,后来在山东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今年拿到了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他说:“国立大孔院为蒙古国很多想学汉语的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可能。”

其米德策耶教授担任蒙方院长十五年来载誉无数,成就斐然。其中2015年获得的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对他来说意义最为特殊。他说:“这是中国政府的国家级奖项,目前蒙古国只有两人获得了这份荣誉,而我是蒙中建交70多年以来蒙古国首位获此荣誉者。谈及到孔院未来与发展,其米德策耶教授表示,国立大孔院的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未来会在蒙古国的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其米德策耶教授获奖.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荣获“中蒙友好贡献奖”,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为其颁奖


其米德策耶教授证书.jpg

其米德策耶教授荣获蒙古国“功勋文化活动家”荣誉称号


如今,虽已从蒙古国立大学退休,其米德策耶教授仍在孔院工作,活跃在翻译一线。他说:“从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孔院工作,共翻译作品20多本书。我的工作和孔院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孔院,我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他看来,国立大孔院可以说是一个语言之桥,文化之桥,友谊之桥。而他,正是这座桥梁最重要的筑桥人之一。


后记:


   其米德策耶教授以行动诠释了“文化使者”的涵义。从个人对中文的热爱,延伸至对一所学院、一个国家的贡献。他以语言为媒、文化为纽带,促进中蒙两国民众的相知相交。如他所说:“孔子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而他本人,也已成为中蒙文化互鉴中一个亲切而深刻的文化符号。他不仅让蒙古读者读懂了中国经典,更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智慧、包容、和谐的中国。


其米德策耶(1956-),男,蒙古国立大学教授,蒙古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蒙方院长(2007年6月-2022年3月),现任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蒙古国汉学研究蒙语主编,蒙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汉学研究和中蒙互译工作,带领蒙方翻译团队主持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蒙文版翻译工作,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蒙文版翻译主编,陆续出版了译作《论语》《大学》《孙子兵法》《中庸》《孟子》,以及《我们知晓与不知晓的中国:思维和文化》《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刘震云的《一日三秋》等多部著作,两次获得蒙古国政府颁发的“金羽毛”文学奖,两度荣获“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颁发的“中蒙友好贡献奖”。


(撰文:郭正纪;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供稿)

分享 :